2012年7月11日
回歸15年,無論未來更好或更壞,香港都面臨改變。梁振英善言辭,多智謀,處事淩厲果斷。觀其言行舉止,與英式紳士風格相去甚遠,反倒更接近中國傳統的豪傑氣質。任內做好或做壞,或都將深刻影響香港的未來。目前的民意反彈,或反映出香港社會的變革陣痛。時移世易,內心抵觸在所難免,港人將走向何處?
2012年7月17日補充:
首先是他的危機處理能力,及雷厲風行的行事風格。只有具備這種特質,才能“英雄造時勢”。回歸15年來,香港已經累積了居多深層次的政治、經濟、社會問題,亟待有能力者施以改革措施,從而緩和或消弭社會內部矛盾,挽救香港岌岌可危的經濟現狀,在週邊新興城市的競爭中殺出血路,重振國際金融中心與貿易自由港的地位。
其次是他對內地人與事的熟諳洞察,以及對香港與內地增進交流之重要性的獨特理解。在內地經濟崛起的大環境下,香港如何與內地進行互動是非常重要的課題,也是對特首個人能力的一大考驗。梁振英早年經常往來深滬等地,爲當地政府推動改革獻計獻策,見證內地改革開放全過程。1985年即加入基本法咨詢委員會,參與香港回歸全過程。可以說,在香港各界人士中,他算是對內地民情世態最有瞭解的人之一。
再次是他的演說口才,及懂得用恰當的言辭應對新聞媒體,或許更重要的一點是舉手投足平易近人,能取悅社會底層民眾。對尚處在民主化過渡進程中的香港社會而言,這是一種相當超前的政治生存能力。尤其是社會底層民眾的擁戴支持,會成為他減少改革阻力的政治底牌。
上任之初的種種困境,或許令梁振英給人一種“弱勢”特首的錯覺。然而,種種跡象表明,梁振英是一個非常自信且強勢的人,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架勢。雖然他舉止言談平易近人,但很难讓人一眼看透。也即是說,你永遠不知道他下一步還能做什麼,他的底線又在哪裏。這使得他治下的香港充滿變數。但外有中央政府的政令約束,內有香港業已成熟的市民社會,結果總不會太壞。
俗話說,“事不過三”。歷經三屆特區政府的時運不濟之痛,香港或許真正迎來了時來運轉的契機。回首這15年,以及1997年之前的15年,姑且稱之為香港回歸的30年過渡期、陣痛期。香港人或許是時候從心底裏作別那個一去不返的港英殖民時代,而勇敢面對一個目的地未明的新時代之挑戰。而梁振英身上的這幾點特質,因其與港英殖民當局浸潤下的英式紳士風格格格不入,令我這內地人彷彿望見了新時代的曙光。